一、回收率、浓缩因子、浓差极化因子的简单回顾
①回收率计算公式:
R=Fp/Ff×100%
式中:Ff ----反渗透膜(系统)的进水流量(m/h)
Fp ----反渗透膜(系统)的产水流量(m/h)
R ----反渗透膜(系统)的回收率
②浓缩因子计算公式:
CF=1/(1-R)
式中:CF ----浓缩因子
R ----反渗透膜(系统)的回收率
③浓差极化因子
β(一级RO)≤1.2;β(二级RO)≤1.4
备注:传统RO膜的单支膜元件回收率上限为15%,极限回收率上限为15%*1.2=18%。在RO软件设计系统中一般以前者作为设计标准(超过则会报警)。
二、RO系统回收率的影响因素
RO系统回收率的影响因素原则上分为难溶盐结垢、浓差极化、末端元件浓水流、均衡膜通量四部分,其相应的影响因素分别如下:
①难溶盐结构:原水水质、回收比例
②浓差极化:膜元件表面浓水侧含盐量富集
③末端元件浓水流:足够的末端元件浓水流带走高盐分浓水,减少末端浓水侧的结垢风险
④膜通量:均衡膜通量有助于确保前后膜元件较均匀的工作效率,防止单支膜元件回收率或者膜通量过高。
其中①②③叠加作用发生在系统末端膜元件(最后一支膜元件)浓水侧表面,此处的难溶盐结垢风险最大,其相应难溶盐的溶度积Ksp是原水的浓缩因子*浓差极化因子乘积二次方(AB式难溶盐,A2B和AB2为三次方)。以75%系统碳酸钙回收率举例,其浓缩因子=1/(1-0.75)=4,β=1.2,CF*β=4.8,其Ksp为原水(给水)Ksp的23.04倍。
考虑到②可以通过短时低压冲洗,③和④则可以通过合理排列膜元件来适当解决,所以在常规系统中,往往决定RO系统回收率的就是难溶盐的结垢问题。其影响上限为①②③的叠加作用,影响下限为系统浓缩比例的单独影响。同样以上述案例举例,其上限为23.04倍以上,下限为16倍。
所以当我们默认系统膜元件排列处于理想状态时,影响回收比例的最主要因素其实就是原水水质,其中尤以钙盐和硅酸盐沉积为主。前者主要分为碳酸钙和硫酸钙沉积,且硫酸钙沉积一般只在硫酸根离子浓度远大于碱度时起决定作用(多见于矿业、工业废水),反之则一般都以碳酸钙沉积为主,后者则受温度和阻垢剂影响极大,一般不成为影响系统极限回收率的因素(富硅酸水源除外)。以下是本人前期通过纯数学计算(LSI和Ksp)得出的不同原水水质难溶盐结垢造成的回收率上限表格(考虑了浓差极化影响,实际回收率上限会略高于表格数值)
三、结论及建议(一级RO系统)
A.小型RO系统(膜元件数量<6,回收率受系统结构限制较大):
①原水水质较好(自来水等):建议回收率60-66.7%(浓缩因子为2.5-3),必要时加装软化阻垢。
②原水水质较差(中水/苦咸水等):建议回收率50-60%;如加装软化结垢装置,可提升回收率至60-66.7%。
B.中小型RO系统(6<膜元件数量<20,回收率一定程度上受系统结构限制):
①原水水质较好(自来水等):建议回收率66.7-75%(浓缩因子为3-4),必要时加装软化阻垢。
②原水水质较差(中水/苦咸水等):建议回收率60-75%,同时加装软化阻垢装置。
C.中型以上RO系统(膜元件数量>20,回收率几乎不受系统结构限制,除非场地受限)
①原水水质较好(自来水等):建议回收率75%(浓缩因子为4),同时加装软化阻垢装置。
②原水水质较差(中水/苦咸水等):建议回收率60-75%,同时加装软化阻垢装置。
备注:二级RO系统的给水水质较好,难溶盐结垢风险低,单支膜元件回收率上限为30%,理论上3支膜元件串联就可以设置超过80%以上回收率。